Tuesday, January 7, 2014

尚羽堂平頂紅豆杉木筆

品名:尚羽堂木筆 - 平頂款紅豆杉
筆尖:尚羽堂 18k M 尖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歐規)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50 mm, 不含蓋: 134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22 g

上次造訪尚羽堂,除了在現場決定認購的筆外,臨走時,還心繫著兩支筆,一支是當時在堂內花了不少時間“觀察”的石目塗,還有一支則是要離開前才“被發現”的肖楠瘤。
很可惜的是,與這兩支筆實在是有緣無份,在購買的過程中居然陰錯陽差地與它們擦身而過。
因為前後兩支已下定的筆分別失守,尚羽堂為安撫我這個懊客(懊惱的客人),於是,便翻出這支紅豆杉。
我不知道這樣的狀況算不算是塞翁失馬,但是我還是很開心的收了這隻平頂紅豆杉。

紅豆杉泛指紅豆杉屬的植物,此屬植物種類因資料來源及分類法的差異,從九種到二十五種(不含變種或亞種)的說法都有。以本篇的這支紅豆杉來說,尚羽堂雖然已告知此筆所用的是紅豆杉(Taxus Chinensis),但因為稱呼及分類上的差異,它也有可能是 Taxus sumatrana 或是 Taxus mairei (註一)。
紅豆杉生長緩慢(據說直徑十幾公分的台灣紅豆杉(註二)樹枝要花一,兩百年才長得出來),整齊的心材(大材)取得不易,商用價值不高,因此過去並不被重視,直到被用於奇木藝品以及抗癌成分紫杉醇的發現,才使它名氣大開,也開始了它一連串的浩劫。

1980 年代後期的台灣,因為經濟快速成長,帶動奢侈品的消費,奇木文化也跟著興起。過去不受重視的紅豆杉,因數量稀少,木紋細密,多變且常具木瘤,加上心材與邊材明顯的對比,使得它成為奇木收藏家及木雕創作者的新寵,也成為盜伐者的最愛,一時之間,台灣紅豆杉被大肆砍伐。後來,隨著天然林禁伐令的實施,紅豆杉倒木禁止標售(註三),開放國外紅豆杉進口及市場新鮮感轉淡,才讓台灣紅豆杉盜伐的情況稍微得以舒緩。

可是,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因經濟成長所促成的奇木文化畢竟是區域性的。另一個醞釀已久,為紅豆杉帶來幾乎是全面性威脅的,是被譽為人類新希望的紫杉醇的發現。

紫杉醇(Taxol / paclitaxel )(註四)是紅豆杉屬植物為保護自身所生成的二次代謝物(註五),因為最初是從太平洋紫杉的樹皮中萃取出來的,因此被稱為紫杉醇。
對於紫杉醇的研究,可追朔至 1960 年代前期。 1977 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確認了紫杉醇在動物實驗上對腫瘤的抑制效果。
1980 年代,紫杉醇正式被用於臨床上,一份在 1989 年所發表的報告指出,對投入紫杉醇的臨床對象中,百分之三十的卵巢癌患者有好轉的現象,其中,更有一名患者的腫瘤在經過治療後完全消失。
而後,美國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分別在 1992 及 1994 年,批准紫杉醇為卵巢癌及乳癌用藥。此時,全球早已掀起一股紫杉醇瘋。

1969 年時,要用 1200 kg 的太平洋紫杉樹皮才能萃取出 10g 高純度的紫杉醇(很難想像,還有人相信拿紅豆杉泡茶就可以抗癌)。為了尋求更經濟有效的紫杉醇取得方式,研究人員後來也開發出完全合成,半合成及生物合成等不同較具效益的方式來製造,萃取紫杉醇。
不過,在對紫杉醇進行研究開發的數十年間,已讓世界各地的紅豆杉遭到大肆的砍伐(大部份在亞洲),某些品種的族群數量甚至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減少了 90%。雖然因為紫杉醇合成法的發展及各國對紅豆杉保護政策陸續的實施,使紅豆杉好像可以稍微鬆一口氣。但是,因為之前所砍伐的數量實在太多,且盜罰情形仍在,加上使用新的合成法並不一定要用到紅豆杉(註六)。若因為看不到經濟效益,而沒有計畫性的復育的情況下,未來幾百年紅豆杉的數量可能都無法恢復。

自從第一次買到了尚羽堂的黃連木鬼臉後,每次在選尚羽堂的木筆時,總是會看著上面的木紋胡思亂想。當收到這支筆的照片時,也是看了好幾天,看著看著,沒看到鬼臉,竟看出個龜臉來。心想當是與此龜有緣。所以沒多久後,就請尚羽堂就將它送出國了。

(左側是木紋對齊的位置,右側是筆蓋旋好的位置)

這是手上第三支尚羽堂平頂木筆,配重及制作上都維持著一貫的品質,因此並沒有太意外的地方。倒是握起來時,不確定是否因為紅豆杉木質的關係,這隻筆似乎更多了一絲溫潤細膩。
以外觀來說,唯一能挑的一個小骨頭,大概就是筆蓋蓋上後,對得不是很齊的木紋吧。從筆的外圍來算,闔蓋後,木紋離對齊的位置還差了大約 2mm ,相較於目前手中其它的尚羽堂木筆,差距算是較明顯的。不過,因為筆蓋與筆身交接處剛好位於此筆木瘤較集中的中,前段,因此,不仔細看並不易察覺。

剛開始用這支紅豆杉時,搭配的墨水是隨筆所附的 J. Herbin (Ambre de Birmanie) 。寫起來手感竟是出乎意料的乾,本來還以為這是這支筆的特性,但在換用 Sailor 極黑後,寫起來就變得相當滑順。下次遇到寫不順手的筆,可能還是要多換幾種品牌甚至顏色的墨水才能下結論吧。

我很喜歡這支紅豆杉,但就像喜歡其他木筆一樣,不止是因為它的材質,更是因為他的紋路,它的作工,它的手感。同時,也很幸運的,能藉這支筆對紅豆杉有更多地認識。在此,只想單純的為此筆做個記錄,無意為紅豆杉熱加薪添材,讓已飽受名氣之累的紅豆杉處境更加困難。







註一:紅豆杉或中國紅豆杉(Taxus chinensis)和其他兩種紅豆杉,Taxus sumatrana, Taxus celebica ,都被稱為 Chinese yew 。因此,若是在開放紅豆杉進口時期所取得的木料,很有可能是上面三種,甚至其他種的紅豆杉。

註二:因分類法的差異,台灣紅豆杉有南洋紅豆杉(Taxus sumatrana)及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 )的說法(較新的資料偏向後者)。
而南方紅豆杉(Taxus mairei),有被分類為中國紅豆杉變種(T. chinensis var.)或被分類為南洋紅豆杉群內(T. sumatrana Group)的說法。

註三:1996 年 8 月份,台灣光華雜誌的一篇報導,說明當時盜伐者(山老鼠)藉政府標售木頭的系統,先到山上將看上的木頭砍倒,等林務人員將倒木搬下山,公開標售時再來標。
如此做法不但省去了運木頭的心力及風險,還可立刻將木料合法化。
直到民國 78 年(1989),一棵被盜伐的紅豆杉以每立方公尺 38 萬元的價格賣出(一棵樹賣 180 萬),受到政府關注,為徹底根絕紅豆杉的流出管道,於 1990 年禁止紅豆杉之標售。
後來,隨著開放紅豆杉的進口及林區紅豆杉的編號列管才使紅豆杉的盜伐數稍微降低。
經過這一時期後,台灣紅豆杉才從默默無名變成台灣針葉五木之一。

註四:紫杉醇(Taxol)於 1967 年被正式命名,但到了 1990 年,TAXOL 被 BMC (Bristol-Myers Squibb) 註冊。因此,1992 年起,紫杉醇的英文名稱改用 paclitaxel 。

註五:另一種說法說紫杉醇(Taxol)是由生長在紅豆杉內的植物內生菌(endophytic fungus)所製造的。

註六:目前已發現榛樹的葉及果實,都可萃取出能夠用做紫杉醇半合成法所需的基本成分 10-dab III ,以目前的技術及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榛樹很可能取代歐洲紅豆杉(歐洲紫杉)或其它紅豆杉屬植物,用來做紫杉醇的制作來源。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