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7, 2015

Pelikan 100

品名: Pelikan 100
筆尖: Pelikan 14K 尖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17 mm, 不含蓋: 114 mm, 套蓋: 155 mm, 直徑: mm, 重量: 14 g

雖然今天在市面上還是看得到不少活塞上墨的鋼筆,但提到活塞上墨,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Pelikan 這個品牌。這次帶來的,就是不僅可說是 Pelikan 鋼筆的起源,也可算是活塞上墨筆款的始祖的 Pelikan 100 。

由 Pelikan 的官方資料來看,活塞上墨系統最早是由匈牙利工程師 Theodor Kavacs 所設計的。 1927 年, Theodor 將此專利賣給 Günther Wagner (Pelikan) 。
1929 年,Günther Wagner 重新將該項專利登記於公司名下,並於同年推出了第一款活塞上墨鋼筆-"Transparent Pelikan fountain pen"。活塞上墨鋼筆的歷史也就此揭開序幕。

Transparent Pelikan fountain pen 因為其透明的觀墨窗而得名,它的設計與 Pelikan 100 幾乎沒有差別,但 Pelikan 筆廠在當時並未賦予它任何名稱。直到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種款式的推出,為了利於區分, Pelikan 100 的名稱才於 1931 年正式出現。不過,因為設計的相似性,還是有許多筆友,將 1931 年前的 Pelikan 活塞鋼筆歸類為 Pelikan 100 (100s) 系列。

相較於 Pelikan 早期的鋼筆, Pelikan 100 上開始增加了筆蓋飾環及不同顏色的大理石紋筆身套筒等,使外觀更富變化的元素。後來更發展出貴金屬套筒/筆蓋,及銀雕套筒等多種款式。

隨著後繼款 Pelikan 100N 的問世, Pelikan 100 雖然也逐漸淡出市場,但其生產線卻一直持續至 40 年代。

從刻有舊 Pelikan 商標的硬橡膠筆蓋來看,這支筆應該是在 1938 年 Pelikan 換 logo 前生產的。
這支 Pelikan 100 的硬橡膠筆蓋雖然有些變色,觀墨窗不是那麼透明,筆蓋飾環上也有些許氧化的痕跡,但個人畢竟不是收藏家,所以對我來說,外觀上還算是 OK 的。

結構上,其活塞的動作正常,但是活塞似乎有些氣密的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上墨。本來是打算直接更換活塞環,但因為拆不開而作罷。目前已經先以在活塞周邊上矽油的方式來改善氣密問題,效果相當不錯。但日後若非要換活塞,可能就得抱著犧牲筆桿的決心了。

經過處理後的這支 Pelikan 100 ,目前在使用上不但沒有問題(使用一個月,最久三天未使用),還非常好寫。寫起來有“老筆尖”哪種稍微偏軟(有些人可能會懷疑它的耐用性)的回饋感,是這一陣子用的現代筆,硬硬的筆尖上所感受不到的。

用久現代鋼筆只偏重“滑”的感覺,再用這種老鋼筆,就會更明顯地感受到它的不同,也才會再次喜歡它。但就日常使用上,現代鋼筆的筆尖可能更適合大部份人的使用習慣吧。

堪稱活塞上墨始祖的 Pelikan 100 ,儘管已經是超過八十年前的設計,但使用起來卻很順手,完全不會有格格不入的感受。我想,這除了歸功於其成功的設計外,自己漸長的年紀或許也有點關係吧。  







5 comments:

  1. 曾經有一陣子(想試鈦尖就是那時候)我也對硬調的筆尖不滿意,但近來我逐漸放輕寫字時的力道,發現越輕手,筆尖的軟硬差異也跟著越不明顯。所以以往實在寫不下去的一些硬調筆尖,慢慢也比較能適應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我也算是下手比較輕的,所以,除了某些手感“死硬”的筆外,我倒也不會不喜歡調性較硬的筆尖。

      另外,在敘述書寫手感時,也僅是試著表達使用當時的感受,或是提醒自己用的。
      像是這一篇中所說的“軟”,其實不是那種筆尖會分岔的“軟”,而是比較富彈性的回饋感 ⋯⋯ 。(不知道這樣的解釋會不會更讓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Delete
    2. 硬筆尖適合快速"寫"字,軟筆尖適合慢速"畫"字...

      Delete
  2. 硬筆尖適合快速"寫"字,軟筆尖適合慢速"畫"字...

    ReplyDelete
  3. 硬筆尖適合快速"寫"字,軟筆尖適合慢速"畫"字...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