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31, 2013

鐵力士 18 (Telex 18)

品名:鐵力士 18k 鋼筆 ( TELEX 18)
筆尖: Telex 18k 三號尖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38 mm, 不含蓋: 120 mm,  套蓋: 155.5 mm, 直徑: mm, 重量: 11 g
鐵力士鋼筆這個幾乎已經被遺忘的品牌,卻在 2007 年左右,疑似因為一家轉型成網路商店的筆店出清庫存,讓這個牌子又再被提起,而當時的主角正是這款 Telex 18。

(照片來源:台灣文具史(張萬水先生訪談錄))

提到台灣鐵力士鋼筆,就得從榮昌商行說起,由來自台中的張家兄弟(五兄弟當中的四個)在民國 40 年(1951)左右,所共同經營的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因為鋼筆的商機,開始就從事鋼筆的進口批發的生意。(註一)
到了民國 46 年(1957)註冊“鐵力士鋼筆”的商標,該品牌的產品則由德國筆廠 Merz & Krell (之前介紹過,製造 Senator 鋼筆的那家筆廠)代工製造。(註二)
隔年(1958),鐵力士鋼筆的部份產品也開始使用台灣廠商製造的零件,並在台灣進行組裝。
鐵力士鋼筆的業務一直持續的成長著。據說,在 60 年代,鐵力士鋼筆還一度成為台灣鋼筆市場三大品牌之一。至於後來為何沒落,原因並不清楚,但可能是與通貨膨脹及公司政策有關。

從現有的資料看來,可以看出,當年鐵力士鋼筆在宣傳上花了不少心血。但是,同時,該公司也持續開發其它品牌鋼筆的代理進口事業。因為對這樣的經營手法及對該品牌歸屬性的疑問,讓我覺得鐵力士鋼筆比較像是貿易公司,而非品牌筆廠。

單就筆本身來說,個人覺得 Telex 18 稱不上多有特色的鋼筆,射出成型的塑料筆桿,外型是 70 年代左右的鋼筆相當普遍的設計(以此猜測這款筆應該是 70 年代生產的)。所採用的活塞系統也是相當節省的結構。

相較於其它的部份,個人倒是對它的筆蓋有些好奇,這支筆的鋁質筆蓋採拔蓋式開闔,除了頂端有“凹槽”的設計外,其實算是蠻普通的。只不過,它的表面在觸感與視覺上,感覺上與上次介紹過的 Platinum Plaisir "Peal" 處理有點類似,不知道是否是用相同的表面處理方式。

話說回來,筆蓋並不是這支筆的重點。這款筆最早推出時,主打的應該是它西德製的血統及奢侈的 18k 金尖。
僅管時空的變遷, Telex 18k 金尖及德製血統依舊是廣告重點。只不過,它台灣品牌的歷史背景,或原本相當常見的活塞上墨結構,卻都因為市場結構的改變,額外的為鐵力士 18  加了不少分數。當然,不可否認的,筆店出清時那讓人難以抗拒的超低價格更是掀起這股旋風非常重要的要素。

手上這支 Telex 18,18k 金的暗尖調性硬,筆觸細,寫起來感覺上稍微偏乾,但是出水穩定,體型也不大,拔蓋式筆蓋的設計亦相當便於隨時使用,完全是實用導向的鋼筆,用來當隨身筆記用筆應該還蠻適合的,只可惜其手感非我偏好的類型,因此,平常也不會特別選這支筆來用。

拜網路之賜,一些原本已經隨著時間被人遺忘的產品或品牌,在沈寂數十年後,又有機會能夠再踏上舞台,就如本篇的這款鐵力士 18 (Telex 18)鋼筆,僅管所掀起的熱潮已逐漸平息,但無論其結果是能夠重燃薪火,繼續傳承亦或只是曇花一現的廻光返照,能藉此讓筆友們重新認識到鐵力士這個品牌及它的歷史,我想不管是對產品還是筆友都可算是種幸運吧。



註一:
或許因年代久遠,在“台灣文具史”分別對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兩位合夥人,張萬川及張萬水先生,的訪談資料中,兩人對某些事件的時間點及說法有些出入。如
1. 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的成立時間:民國 39/42 年
2. 關於鐵力士鋼筆:民國 45 年由上海鉛筆的許寶冠轉讓貿易牌,開始代理德國鐵力士鋼筆/民國 46 年登記鐵力士鋼筆商標,並委託德國 Merz & Krell 筆廠製造鐵力士鋼筆。

註二:
關於商標註冊,還有一種可能是在國外也有 Telex 這個牌子。但因為早期智慧財產權並沒有那麼明確的觀念,加上國際廠家對台灣市場並不深入,因此,很多公司都在台灣註冊類似或是尚未引進的商標。


(Edited on 07/31/13)

11 comments:

  1. Hi Evan,

    "據說,在 60 年代,鐵力士鋼筆還一度成為台灣鋼筆市場三大品牌之一。"

    Do you know what were the other two? Thanks!

    ReplyDelete
    Replies
    1. According to an interview with the CEO of Telex pen company, the three main brands were 鐵力士 (Telex), SKB, and 俾斯麥 (Bismarck).

      Delete
  2. 對於大陸90年前的老筆和鐵力士老筆,我寫起來都有共同的感覺,滑順好寫,但寫久了又覺得好像少了些甚麼,少了些特色。

    這和我拿日系的寫樂一樣,一開始接觸鋼筆時就覺得日系的寫樂真是好寫啊,相比之下怎麼覺得百樂的鋼筆寫起來怪怪的。可是寫的筆多了,才發現怎麼寫樂的筆這麼無趣啊,寫起來像是鋼珠筆一樣,一點回饋的樂趣都沒有哩。

    呵呵,Evan兄一定收過parker 51吧,依我淺薄的書寫經燕,這種暗尖的鋼筆,寫到最後,還是parker 51勝出。當然,有些市面上不甚流通的骨董筆,就不在小弟我的書寫範圍內了。

    ReplyDelete
    Replies
    1. 用不同的筆用到現在,發現其實手感並不是那麼絕對的。

      我在用筆的過程中,就常常因為同時間用的幾款筆中,感覺其中一支筆比較合手,就認為那隻筆好寫。
      但後來,再把那隻筆拿出來與其它手感類似的筆同時使用時,又會覺得當初對那隻筆的評價過高了。

      同樣以寫樂來說,最初用 Sailor 21k 的時候,就覺得它滑到不行(可能就如 Nick 兄所說的,像是鋼珠筆一樣吧。)。但後來再使用時,又覺得還好(雖然還是算滑的)。


      Parker 51 的確是經典,我也很喜歡它的手感, Nick 兄似乎只碰經典款啊。

      Delete
  3. 哈哈,不是我只碰經典款啊,而是走過一遭,本身就發現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有他的長處啦。就以當初一堆筆友也是力推大陸的英雄或是啥的,反正一堆我現在也記不著名字了。會發現筆尖或許好寫,可是整體的搭配總是少了點甚麼,筆身的扎實度、筆身的厚度、筆尖的調性,恩,總覺得這麼差一點、納編缺一些這樣哩。所以寫來寫去,還是回歸到經典去囉。

    老筆也有老筆的美,不過也有老筆缺點,漏墨啦、吸墨系統啦、握位等問題,不過這都是很好玩的,呵呵,只是我沒像 Evan兄那麼有耐心啦,會慢慢找筆。

    ReplyDelete
    Replies
    1. 買筆多少都要靠運氣,尤其是買大陸筆,除了手感外,品質沒那麼穩定還是主要的因素。過去買大陸筆時,雖然價格低,但因為運費高。為了提高生存率,通常同款的筆都會多訂幾隻。僅管算起來價格也不高,可每每看到一些“不良品”(和同款筆相比,寫起較有問題的幾隻(刮紙較嚴重或是控墨有明顯問題的)),總會想這樣是否值得。
      不過,用過的大陸筆中,也不乏合手(合自己習慣)的筆就是了。


      Nick 兄見笑了,與其說我有耐心,不如說是比較貪心吧。
      倒是因為最近有些分心的關係,不僅有一段時間沒買筆了, Blog 更新的次數也明顯的變少了(使用鋼筆的時間倒是沒什麼變),不確定這樣算好還是不好啊。

      Delete
  4. 無意見看到這篇文章,進來補充一下,文中提到1958年以後改由台灣本土製造,是高雄一位吳炳山先生所代工承製,制筆圈內人稱"神經吳", 而北部制筆則以樹林的王勇吉先生(樹林王)技術為首。
    至於鐵力士的結束原因,則是因為創辦人過世後,兄弟間由於經營理念不同,所以協議不再使用這個品牌,各自開創新的事業。

    ReplyDelete
    Replies
    1. 感謝偉尼基兄提供的資訊。請問能否將您所補充的資料加入本篇的備註中呢?(一定會註明資料來源)

      Delete
  5. 哇,刚好手里有这只笔。绿色的。就是不知道生产年份,但考虑还能正常的用,估计不应该太久吧,不过怎么说呢,品质肯定也是好。否则得话估计塑料都降解或者脆化了吧。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