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0, 2012

Wearever Pennant

品名: Wearever Pennant
筆尖: Wearever 8362 Flex-Fine 鋼尖
上墨方式: Lever fill (拉桿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38 mm, 不含蓋: 123.5 mm, 套蓋: 157.5 mm, 直徑: mm, 重量: 14 g

成立於 1986 年,在 1918 年推出以 Wearever 為名的鋼筆的 David Kahn Inc. 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家規模不容小覷的公司,以低價策略切入市場,並在降低製作成本上不遺餘力,於 1920 年代,創辦人 David Kahn 就從德國引進新的射出成型機器製作鋼筆,成為全美最早將射出成型技術運用於製筆的公司之一(註一)。
大約在 1950 年(註二),David Kahn Inc. 推出了 Wearever 最為人所知的代表作之一 Wearever Pennant 。延續這自品牌推出以來就秉持著的低價策略,這款 Wearever 的 Dollar pen (一元鋼筆),以可更換的筆尖(註三),Wearever 的 C-flow 筆舌,耐用的 Forticel 塑膠筆桿以及當時已鮮少被使用的 Overfeed 設計等特色,讓他在低價鋼筆市場中備受矚目。

雖然標題清楚的寫著 Wearever Pennant ,但是,說真的,我並不能確定手上這支筆是不是真的 Pennant 還是另有名稱。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支筆與一般“確定”是 Pennant 的筆款,在尺寸及規格上都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就只有外觀上,金屬筆蓋靠近蓋口部份的環的位置,而這僅有的不同處也造成了有人認為它是 Pennant 而有人認為它不是的兩種說法。
但是,因為說這款筆非 Pennant 的人也沒有提出它屬於何種型號,因此,在這就還是先把它當作是 Pennant 了。

Wearever Pennant 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在他的筆尖部份了,使用 Wearever 在 1942 年就開發的,所謂 C-flow (See-flow) 的透明筆舌,讓使用者得以觀察筆尖與筆舌間的含墨量。
除了筆舌外,就是筆尖上那片金屬片了,這片金屬片的作用其實和筆舌類似,藉由墨水的表面張力,將一些墨水留在金屬片與筆尖之間,這種 overfeed 的設計在早期的鋼筆上就已經出現過了,除了幫助供墨外,Wearever 聲稱可以比較保溼,我是不知道它的效果到底有多少,但是稍微試驗了一下,在用 Aurora 黑色墨水的情況下,不合蓋放置十五分鐘,再使用也沒問題。

手上的這支筆所配備的是 Wearever Pennant 8362  Flex Fine (彈性細尖)的筆尖,出水順暢寫起來也算滑順,不過,雖然被稱為彈性尖,實際寫起來卻不軟也不怎麼彈,感覺還蠻硬的。
或許是因為 50 年代時,流行比較硬一點的筆尖,也可能是因為這支筆實在太便宜了,所以大家也不怎麼計較吧,讓這個很硬的彈性尖也至少生產了十幾年。

雖然 David Kahn Inc. 曾經藉著 Wearever 及代工製造讓它一度成為數一數二的製筆大廠,但是 David Kahn Inc. 卻好像從未打算用更好品質的產品去開發較高價的市場,因此,Wearever 也常被歸類為三流的產品而不被注目。
但是,撇開收藏的價值,單就實用性來說,Wearever Pennant 即使在今天,仍舊可算是相當耐用的日用筆。




註一: 雖然查到一些資料都指出 David Kahn Inc. 可能是全美最早使用射出成型製筆的公司,不過,因為來源不明(而且好像都是抄同一個來源),所以還不能確定此種說法的正確性。

註二: 大部分的資料都說 Wearever Pennant 的生產年份是在 1950 ~ 1962,不過,從商標的註冊資料來看,Wearever Pennant 這個名稱在 1945 年就被使用了。

註三: Wearever 提供五種筆尖,由細至粗分別是 ex-fine (8361), steno (8365), flex-fine (8362), medium (8363), broad (8364),比較特別的是,Wearever 所販售的可更換筆尖是包含筆尖,筆舌,握位和墨囊的筆尖組。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